分離 | 拒絕 | 喪失 | 崩潰
李孟潮
可能你未曾學習過心理治療,也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可日常生活中,遇到痛苦時,你仍可能會使用各種心理治療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這些技術總結起來,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轉移性技術、轉化性技術和接受性技術。
轉移性技術*早起源于嬰兒的回避反應。
當嬰兒看到讓自己不快的事物,他就會轉過眼睛或者轉過頭去,避免自己去看這個紛擾的紅塵。
這和鴕鳥把頭埋到沙里,女生看恐怖片把眼睛蒙住閉上,有著共同的進化心理學起源。
轉移性技術的*大好處就是起效迅速。所謂注意力決定世界,所謂大糞不臭,去挑才臭。
轉移性技術的缺點是,因為并沒有針對疾病的根源起作用,所以很多時候療效不夠持久。
弗洛伊德執(zhí)業(yè)的早期主要是做催眠的。但是患者們教會了他,原來患者們需要的是傾訴,而不是催眠。傾訴,就是轉化性技術的代表。
轉化性技術其原理在于,把創(chuàng)痛情緒轉化為語言符號,轉化為圖畫,歌曲、舞蹈、沙盤、寫作、思考、數學等等。
心理治療中大多數療法都是以轉化性技術為核心的,如認知-行為、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藝術治療、舞動治療、沙盤療法、軀體療法、夢工作、意象對話、薩提亞系統轉化治療等等。
轉化性技術的原型是夢。
夢本身就是存在于人體內的一個轉化系統,其工作就是把各種各樣情緒、軀體感受變成一個個圖像、一段段故事,就這樣的消化代謝這些信息。
夢系統就是我們精神系統內置的一個心理醫(yī)生,所以當我們精神系統出毛病之時,夢境必然發(fā)生變化。
至于接受性技術,在中國人來說,是*熟悉不過的概念。老莊,禪宗、周易、大圓滿、內觀,有關接受、順應、自然、無為的闡述滲入到中國人生活的各方各面。
接受性技術的基本原理在于對于精神系統的無常性和自解脫性的體認,也就是說,所有的痛苦都不會永久持續(xù)下去,我們只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精神系統也會自動地使用轉移和轉化的方法,修復絕大部分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
古代中國人很多時候,就是通過接受性技術來從心靈痛苦中解脫。
而在歐美心理治療界,“接受”即“療愈”,此想法則是*近才被廣泛接受的。這是在系統論作為認識論深入實踐者的背景下展開的,同時也和改編自佛教內觀禪修的正念訓練(mindfulness training)在歐美醫(yī)學界和心理學界得到推廣有關。
人們總是會把轉移性、轉化性、接受性技術做一個組合。
比如說,一個人患了抑郁障礙,心理醫(yī)生會首先和他做貝克認知療法。這主要是轉化性技術。
如果此患者還伴隨有睡眠障礙、精力不足、焦慮不安等癥狀,心理醫(yī)生可能還會在貝克認知療法的同時合并催眠技術,幫助患者能夠轉移注意力,暫時從抑郁的狀態(tài)中抽身而出。
如果經歷了20次左右的會面,患者的抑郁癥狀已經緩解了。也許這位患者還要進一步的預防復發(fā),這時候,心理醫(yī)生很有可能使用接受性技術為主的一個療法,叫做正念認知治療(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如果一個人沒有患抑郁障礙,而只是情緒稍微有些低落。那么她也會通過轉移性、轉換性、接受性技術來自我調節(jié)。
比如說,情緒低落時她會去看電影、看書、聽音樂,這是轉移性技術。
如果無效,她可能會找朋友傾訴,告訴對方自己遇到了什么不爽的事情,或者她可能把這種痛苦寫成文字,發(fā)到博客上,這是轉化性技術;
*后,她可能躺倒床上發(fā)呆,或者去一個安靜的地方如湖邊靜靜坐著,默默等待這種情緒過去。這是接受性技術。
接受性技術來自于對情緒之無常性的了知和順應,來自于對心靈之自解脫、自療愈能力的充分信任。
接受性技術的“接受”是主動地接受,其情緒背景是放松的,而被動、無奈地接受,其情緒背景是抑郁的。被動地接受,準確地說,叫做忍受。
忍受和接受的區(qū)別就在于。接受狀態(tài)中,往往都有活躍轉化性的過程。而忍受中此過程往往缺失。
以離婚為例離婚可以分為感情裂隙期,形式離婚期和離婚后重整期。
在感情裂隙期,很多人的應對方式就是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是轉移到努力工作、拼命賺錢中……
有時候是轉移到看電視看電影看DVD看mp4看報紙看網站中……
有時候轉移到全心全意管理孩子的學習中或全心全意照料寵物犬旺財中……
直到有一天,轉移到了另一個男人或者另一個女人的懷抱中。
婚外情被發(fā)現之時,就宣告著這種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催眠技術的終止。
兩口子這時候開始爭吵和控訴,這就是轉化性技術的開始。
離婚的人們之所以爭吵和控訴,是因為他們想要消化和轉化長期壓抑在夫妻關系中的憤怒、埋怨、仇恨、不滿和失望。
所以婚姻治療師往往會認為吵得不可開交的夫妻們,往往是有希望的夫妻。
因為他們還在溝通,還在試圖消化、轉化、彌補夫妻間的分歧和差異。
如果夫妻能夠轉化和消化這些因素,再次回到婚姻基礎上,那么他們可能進入婚姻的整合期。
否則,他們就進入形式離婚期。從冷戰(zhàn)進入到分居、法律事務處理等現實事務的處理。
在形式離婚期,人們開始進入離婚哀悼過程。
有關離婚哀悼過程的分期有很多種,其中*明了的一種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
**期:“為什么是我?”期。
第二期:“如果當初……”期。
第三期:“隨它去”期。
第四期:“重生”期。
其中**期和第二期,就主要是通過轉化性技術。
“為什么是我?”期,離婚者體驗到無數的委屈和憤怒。通過傾訴,這些情緒被縷析條分,逐漸明白了幾種在離婚哀悼期必須分別重要的感受。
它們分別是:分離、拒絕、拋棄、喪失和崩潰。
分離,準確地說,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個對事實的客觀描述。
分離可能帶來被拒絕感和被拋棄感,也可能帶來悲哀和憤怒,還可能帶來放松、解脫和自由的感覺。
離婚時,產生了被拒絕感,是因為,曾經感覺到“被接受感”,尤其是感受到“被完全接受”的感受;
離婚時,產生了被拋棄感,是因為,曾經感覺到了“被收留感”,尤其是感受到了“被無條件收留”的感受。
離婚時,產生了喪失感,是因為,曾經感覺到了“擁有感”,尤其是感受到了“彼此永遠擁有”的感受。
離婚時,產生了崩潰感,是因為,曾經感覺到了“完整感”,尤其是感受到了“兩個人成立了一個完整家庭”的感受。
離婚者進入“如果當初……”期,就在于通過她或他希望通過后悔,從而能夠保留這些當初的感覺,“如果當初我或者他做了……,我和他就可以保留住那些被完全接受、被無條件收留、彼此永遠擁有,兩個人成立了一個完整家庭的感覺了?!?/span>
在此不斷后悔,不斷回想的過程中,離婚者也逐漸能夠接受兩點:
一,離婚的結局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不當。從而他/她可以不沉溺在對前妻(夫)、對第三者、對上帝、對媒人埋怨和憤怒中。
二,也開始逐漸能夠看清楚,那段婚姻中既有自己珍惜的、不愿放棄的各種感受,如被肯定、被接受和生命的統一感,同時,那段婚姻中也有很多雙方長期以來都不能忍受的因素,如彼此的控制,用孝順抹殺愛情,用責任譴責對方,性壓抑等等。從而可以不沉溺在對婚姻的懷念和惋惜中。
這種接受性態(tài)度的出現,首先是被動地忍受,也就是“隨它去”期。離婚者變得心灰意冷、隨波逐流。實質上進入了一個隱匿的抑郁狀態(tài)。
這種狀況看起來是接受了離婚這件事情,而不是停留在前面兩個時期,成為一個怨婦或者怨夫。
但是此人從此對親密關系也變得冷漠和拒絕了。
如果進入“隨它去”期后不久,離婚者開始觀察到自己正在自我沉淪,并且不甘心此生就此在麻木、冷漠中度過。
他/她就會進一步開始進一步反思“離婚”這件事,這一次的轉化不僅僅是前面的那種簡單的泄憤式的傾訴。
而是精神分析師拜昂所說的的超越性轉化。
超越性轉化一般有三種途徑:信仰通道、科學通道、藝術通道。
這個離婚者通過對離婚的反思,*終可能發(fā)現:
1)原來離婚這件事情就是展現了佛陀和觀世音菩薩不斷告訴我們的真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
2)原來離婚這件事情就是呈現了《易經》蘊含的“變易-簡易-不易“的易理啊。
剛柔相推而生結婚和離婚這兩極,此過程中吉兇悔吝、陰陽轉化,無非是剛柔相摩,八卦相蕩所成之失得憂虞,進退動靜之象也。
是故,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怎么來面對離婚呢,自然是,“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3)原來離婚這件事情就是示現了,《圣經》所說的,屬世的終究是不長久、不恒定、不榮耀的,人的苦難來自于沒有做到愛神超過愛自己。
“人到我這里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保ā堵芳痈R簟?nbsp;14:26)
4)離婚者對離婚的反思變成了科學考察,他可能成為一個婚戀心理學家,一個婚姻制度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一個對婚姻狀況和社會分層頗有研究的社會學家,一個比較各種人類社會形態(tài)中婚姻狀況的人類學家,一個研究離婚造成的腦部神經遞質變化的神經生物學家,乃至一個研究生物進化和婚姻制度的復雜關系的進化生物學家。
在成為各種“家”的過程中,他超越了失去原來的“家”的創(chuàng)痛,乃至可能在此過程中建立新的家。
5)當然,這個離婚者也可能在升華離婚的創(chuàng)痛中成為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者一個流浪歌手。
他可能寫出,“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钡母柙~,也可能吟誦出“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是臺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钡脑娫~。
在藝術、科學和信仰所建構的轉移-轉化系統中,離婚者能夠接受那個所愛客體的喪失。
這個客體的到來帶來了被完全接受感,被無條件收留感,彼此永遠擁有感和自我生命完整感,這個客體的離去也帶來了被拒絕感、被拋棄感,喪失感和崩潰感。
然后,帶著這份接受的心態(tài),離婚者能夠更加準確地愛上下一個人,能夠更充分地欣賞和珍惜下一個人帶來的被完全接受感,被無條件收留感,彼此永遠擁有感和自我生命完整感,也能夠更加有韌性地承受伴侶關系中的被拒絕感、被拋棄感,喪失感和崩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