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 址:新鄉(xiāng)市牧野區(qū)中原路184號
電 話:0373-3809626
手 機: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聯(lián)系人:楊老師
Q Q:2560401167
郵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眾賬號:新鄉(xiāng)市心靈港灣
聽Peter Fonagy講心智化(理論篇)
Peter Fonagy教授是如何講解心智化?
且看下文分解。
?心智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Peter:每個人都有一種主體感,就是自我感受是什么,我們做一件事情是有原因的,然后我們也假設別人也有這些(原因),有他們的的信念、目標、意圖,感覺,我們每個人在我們的內(nèi)部都有這些東西。
這些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呢?這些東西不是說一開始就從我們頭腦中產(chǎn)生的,而是通過跟別人的互動才慢慢搞清楚的,*初,孩子的想法是從依戀對象里來的,照顧孩子的人(比如父母),他們對孩子很感興趣,父母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孩子的動作,嬰兒需要通過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饋,他才可以知道:原來我自己的內(nèi)在是這樣的,大家看看那些非常依賴環(huán)境的小嬰兒,其實它是非常需要外界給他反饋,而且是(需要)一致性的,連續(xù)不斷的反饋,那些從小受忽視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后他們的內(nèi)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無法調(diào)整自己的內(nèi)在狀態(tài)。
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在極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我們周圍的人來理解我們,這樣我們才能發(fā)展出對自己的理解,我們對自己發(fā)展出更多更好的理解,這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這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
?如何鑒別非心智化
Peter:對我們來說,我們要關注“如何”而不是“為什么”,就是我們的病人是如何失掉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能力的,而不是他為什么(會失掉這種能力)。那在治療中我是怎么知道病人失掉了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能力呢?
首先是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是確信無疑的,一個心智化功能好的人總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另外一些重要的指征是過于自我(中心),就是我假設我100%知道你的事;在DIT里你作為治療師你需要監(jiān)測你的來訪者,他是不是處于心智化,如果他不在心智化,就需要你運用心智化技術來跟他工作。
?非心智化的三種模式
●非心智化狀態(tài)-心靈等價
Peter:心靈等價,這種非心智化狀態(tài)是一個人無法區(qū)分外在和內(nèi)在,認為他能感覺到的就是真的。我們所有人在人生發(fā)展過程中都經(jīng)歷過心靈等價的時段,在我們兩三歲的時候都認為我們想的事情就是真的。我女兒在三歲的時候堅信她的床下有一只老虎,因此特別害怕,作為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師,我的方法是跟她一起去看床底下有沒有老虎——結果當然是沒有,然后她看著我的臉,說:“爸,雖然現(xiàn)在沒有,但是你一關燈它就出來了”,這就是心靈等價:她認為那有一只老虎,對她來說那里就真的有一只老虎。這種感覺讓她對現(xiàn)實世界有一個很確定的感受。
如果在治療中一個來訪者處于心靈等價(的狀態(tài)),我們通常會跟他爭論起來,然后我們雙方都會感到很挫敗。我自己通常有這樣很困惑的時刻,就是你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對你進行心智化,我就自己往前走了。所以我們在治療之初我們跟病人有一個協(xié)議,就是當我跟你說了你不明白的事情的時候,你必須得告訴我,反饋給我,這樣我才能更明白自己是咋回事,然后調(diào)整我自己,然后更好的說給你聽,能讓你更好的明白。
●非心智化狀態(tài)-假性心智化
Peter:這些人可以使用心智化的語言,但是當他們用這些語言的時候,心里面不能真的感受到心智化,即這不是內(nèi)心真實的狀態(tài)。有些病人可以談自己的感受,甚至是矛盾的感受,但是他就是沒有進步,有的時候你覺得你的治療做得挺好的,你能在治療中談他的創(chuàng)傷和各種各樣的經(jīng)歷,有哪些矛盾的感受,他跟父母的關系,現(xiàn)有的關系困難,一切看起來都很好。他們甚至會跟你說你對他們特別有幫助,他們會有很多覺察,有很多的理解,但是就是有一個“小問題”——他們自治療以來沒有一點點進步。
這樣的(狀況出現(xiàn))的原因就是你的來訪者出現(xiàn)了“假性心智化”,或者說他過度心智化了,他們可以說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這個和現(xiàn)實中完全脫節(jié)——他們的心智和現(xiàn)實失聯(lián)了,失聯(lián)*極端的表現(xiàn)是解離,你在做治療的時候和他們坐一塊,你的感覺(反移情)就是很無聊,我本人還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來辨別這一點,就是我跟這個人交流的時候會感覺他在我對面,如果我沒有這個感覺了,感覺他不在我對面了,這時候他就可能處在假性心智化模式中,當我感覺我真的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就是心智化的過程,否則就是假性心智化。
●非心智化狀態(tài)-目的論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你做什么都不夠,因為對這些病人而言,說什么不重要,他們需要真實的東西。所以對于這些目的論的來訪者而言,他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才是真的,頭腦中的東西不存在,他們需要現(xiàn)實中真實的感覺。如果你要作為他們的治療師,你需要幫助他們做出現(xiàn)實的改變。跟這種病人工作,治療師會感覺你要充當他的拯救者。
譬如抑郁患者經(jīng)常有自傷自殺的沖動,作為他們的治療師,你得阻止他們這么干,就是你得做點什么,有時候是額外的電話或者郵件,或者一些你不會對其他病人做的事情——在英國,一般我們不會在治療結束后跟他們握手——我總是舉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什么樣的病人是目的論模式的,就是(英國病人)他總是堅持要跟你握手,否則,他就會感覺我不真實,但在德國國,治療師會跟病人握手,因此我在德國講這個課,學員都說,這個病人沒問題啊,你才有問題呢!所以你做什么不重要,重點在于這是你平常不做的事情,你對這個病人做了,這是有意義的。治療師對于這類病人的反移情是見諸行動,我們會有很想幫助他們的主觀感受,但是如果你幫助了他們,這樣的要求會越來越多。
心靈港灣會員招募中,歡迎更多的心理咨詢師與心理愛好者積極參與!